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作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首批纳入的六个行业之一,水泥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
近日由自然资源维护协会与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天津市硅酸盐学会、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公布的3个研究报告——《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以下全称《标准体系报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减碳路径与策略研究》(以下全称《混凝土减碳报告》)、《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以下简称《绿色采购建议》)分别从低碳生产标准制订、水泥产品降碳、建材绿色采购等方面提出水泥减碳涉及建议。业内专家认为,水泥行业的减碳既必须从生产端推展燃料和原料替代等低碳生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也必须从消费末端推展用低碳水泥产品替代普通产品。
标准创建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世界水泥看中国。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产量连续多年维持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水泥产量21.3亿吨,约占全球水泥产量的60%,这也必要造成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减排任务艰巨。
标准在整体减碳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引领起到。通过利用标准能够引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发展,并且为企业节约能源减碳活动的评价提供技术依据,也为行业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做好技术准备。
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研究员张亮表示:“减碳是当前大环境下各国的一致市场需求。标准建设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互通。标准在开始制订之初就要有这种意识,在减碳涉及标准的制修改过程中,要充分招揽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高质量的国家标准。”
《标准体系报告》从水泥生产端抵达,参照工信部今年4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稿)辨别了现有标准和支撑政策,提出了“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标准体系报告》建议,不应加快编制原燃料替代、节能降碳、低碳水泥和碳捕集与利用四方面的技术与装备标准。除有数和在编的标准外,报告建议新编12项标准,为水泥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更原始的“工具包”。此外,融合水泥企业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情况,《标准体系报告》还明确提出了水泥行业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标准体系框架及核心标准清单,包括水泥生产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标准,在水泥行业转入碳市场时将有助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水泥产品降碳至关重要
混凝土是水泥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混凝土行业的碳排放主要由原材料生产、混凝土生产和产品运输三部分组成。
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介绍:“将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与结构创新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性能水泥恩材料的性能优势,减少混凝土的总体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的骨料优化设计与掺合料粉体技术,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来,这是目前混凝土应用末端减少碳排放量最必要、最有效的方式。”
《混凝土减碳报告》指出,混凝土需求总量上升带来的减排效应与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应用于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
《混凝土减碳报告》在材料高效利用方面特别强调不应侧重四项技术,分别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缩短混凝土使用寿命、提升混凝土制品二氧化碳固碳能力和不断扩大低碳水泥应用。报告提出了不同时期减碳技术发展优先级及碳减排潜力:到2030年,材料高效利用将以优化配合比及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为主,两者当年将实现碳减排总计约1.73亿吨,占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24%。2060年,上述四项技术碳减排总计约2.27亿吨,占当年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48%。
《混凝土减碳报告》建议,应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生产末端矿物掺合料的用于比例,扩大建筑垃圾再造骨料在非主体结构中的使用,扩大再生骨料用于范围。此外,报告指出不应片面追求混凝土的高性能化,不应根据混凝土有所不同应用场景明确提出混凝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新拒绝。
另外,周永祥建议,要尽快将水泥的外部环境成本划入水泥价格体系,减缓实现水泥行业的碳交易。在周永祥显然:“目前的水泥价格较低,就是因为没包含碳交易价格。较低的水泥价格,不利于水泥节约化使用,也有利于替代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从需求末端抵达构建水泥产业链脱碳
《绿色采购建议》在分析南京、杭州、绍兴、湖州、青岛、佛山等第一批政府采购反对绿色建材6个试点城市的实行情况基础上,建议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中加入材料的低碳属性指标。
目前,与混凝土有所不同的是,水泥尚未被划入试点城市的政府采购需求文件,而混凝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材料水泥的说明了碳。如果不对水泥做绿色建材相关方面的拒绝,混凝土减碳潜力则十分有限。因此,报告建议将水泥划入到政府订购需求。
《绿色采购建议》提出,水泥行业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必须水泥生产端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减少水泥熟料隐含碳和生产能耗,还需要从需求末端出发,通过完备混凝土绿色采购政策来反对混凝土的低碳化,促进低碳水泥的生产及应用,从而实现水泥行业整个产业链的脱碳。
《绿色采购建议》指出,在水泥行业创建碳标签使碳排放来源更加透明化,不利于加快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减排。对水泥企业而言,通过碳标签可以明晰了解水泥碳排放足迹,直观地获知水泥的碳排放量信息,从而引导下游企业的市场购买行为,造就建材行业低碳转型。因此,报告建议,尽早建立水泥产品碳标签制度,完备绿色建材混凝土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碳标签制度应分四个步骤建设完善,即“确定产品碳排放基准线”“创建碳基准评价标签”“透露碳得分标签”和“建立产品碳中和水平标签”。
“核算准确性是绿色低碳建材甄选公平性的关键。”在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刘宇看来,“碳标签制度创建是全线贯通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之间的碳排放信息共享的有效地方式,既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也将起到上下游产业信息互相交换的最重要作用。”(白雪)
新壹科技 一帧秒创 新壹科技 新壹科技